麻振局联20232号

麻阳苗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麻阳苗族自治县委组织部麻阳苗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麻阳苗族自治县民政麻阳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麻阳苗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麻阳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关于印发《麻阳苗族自治县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的通

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引导农民全面参与乡村建设,根据《湖南省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湘振局联〔2023〕5号)和《麻阳苗族自治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麻委乡发〔20231)的要求,我们制定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麻阳苗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   中麻阳苗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麻阳苗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麻阳苗族自治县民政局

                                                           麻阳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 麻阳苗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麻阳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13日

麻阳苗族自治县农民参与乡村建设

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2023 年乡村建设行动工作要点》》部署要求,为进一步建立完善和促进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农民参与机制,激发农民参与意愿,强化农民参与保障,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各乡镇、行业部门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组织农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等工作。

第二章组织动员农民参与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条组织动员农民参与。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女组织等作用,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开展宣传发动,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增强农民参与感、责任感、归属感。

第五条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作用,不搞大包大揽、强迫命令,不代替农民选择。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促进形成农民愿参与、会参与、能参与乡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第六条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机制,运用网格化管理、党员联户、党员示范带动等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组织动员农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等工作。

第七条以村“两委"为主体,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围绕村庄规划、建设和管护,压实党员、网格员等责任,开展宣传发动,让农民充分了解村庄建设政策和发展定位,知晓建设项目内容与规模,了解参与路径和方式,引导农民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支持村庄建设。

第八条 规范农民参与程序。涉及村庄规划、建设、管护等乡村建设重要事项,应由村党组织提议,经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及时公开决议和实施结果。引导村民对各类项目实施进行民主决策,集体研究讨论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具体实施方案、预期绩效目标等,并及时公开决议和实施结果。

第九条 完善农民参与方式。加大“请进来”力度,引导规 划师、设计师、建筑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到村,帮助村“两委"班子谋思路、出措施,辅导农民转变观念,提升参与建设本领;采取"走出去"方式,组织村“两委”、村民代表学习示范样板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经验。

第十条 发挥村规民约规范约束作用,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纳入村规民约,鼓励通过投工投劳、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乡村建设。

第十一条 公共设施运营企业、公共服务供给单位承担所属设施管护责任,优先聘用当地农民开展管护。

第十二条 落实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要求,通过会议协商、入户协商等方式,引导农民共议村庄建设定位、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举措,存在争议的,应组织农民深入讨论,逐步达成共识。

第十三条 强化农民参与监督。在乡村建设重点任务谋划、决策、推进落实以及工程项目建设、后续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中,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等机构要充分发挥村务监督职能,保障全体村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正常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第十四条 对乡村建设重要事项,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充分讨论、参与决策、投身建设和管护,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农民监督资金使用、项目建设、政策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结合实际组织成员承担建设、管护任务。

第三章 引导农民参与规划

第十五条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依规建设,将党的领导、政府组织领导、农民发挥主体作用、专业人员技术指导作用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村庄、怎样建设村庄”,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积极参与村庄规划。

第十六条 乡镇党委政府要组织村"两委"和规划编制人员宣讲村庄规划政策,让常住村民和在外村民都知晓规划是村庄建设的主要依据,让农民充分重视规划,自觉遵守规划。

第十七条 开展规划工作要注重吸纳具有规划知识、了解农村实际、熟悉乡村文化的村民或在外同乡参与规划,充分听取农民意见,通过会议讨论、入户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村民真实想法和诉求。

第十八条 村庄规划草案应在村内公示,按照或参照“四议两公开”制度规定履行审议程序。

第十九条 村庄规划由乡镇政府报请县政府批准后,采取“上墙、上网”等多种方式向村民及时、长期公开,并将规划成果转化为简明易懂的规划图表和管制规则,让农民看得懂、记得住、好监督。

第四章 带动农民参与村庄建设

第二十条 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采取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 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吸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第二十一条 “两委”应聚焦农民急难愁盼的切身利益问题,组织农民议定村庄建设项目优先序,将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优先申请纳入乡村建设项目库。

第二十二条 村庄建设项目应吸纳村民代表、返乡创业人员、乡村工匠等参与项目策划、方案设计。

第二十三条 对入户道路、入院管道、户厕改造、庭院绿化、农房修缮等权属边界清晰的户属设施项目,由农民自主开展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提供规划引导、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

对村内道路、公共照明、农田水利、人居环境整治、文化体育等技术要求简单的村级小型公益设施项目,可由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组织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民开展建设。

对等级公路、规模性供水、仓储保鲜、清洁能源、通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设施项目,应由符合资质的主体承接,优先聘用本地农民或通过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农民参与建设。

第二十四条 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工程项目进度和施工质量,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时,入户或联户项目须由农户签字同意,村庄公共设施项目须由村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同意。

第二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应将承建的乡村建设项目实施、收支等情况,如实向全体村民公开,自觉接受村民监督。

第五章 组织农民参与管护

第二十六条 坚持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在深入落实地方政府主导责任、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运营企业管护责任的同时,发挥村民委员会作用,支持农民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

第二十七条 按产权归属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责任,合理确定管护主体,保障管护经费。

    村民委员会对所属公共基础设施承担管护责任,可委托村民、农民合作社或者社会力量代管。户属设施由农户承担管护责任,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或者社会力量提供社会化服务。

供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等设施运营企业对所属公共基础设施承担管护责任,学校(幼儿园)、医院(卫生院)、养老院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单位承担所属设施管护责任,自觉接受村“两委”和村民监督,优先聘用当地农民开展管护。

第二十八条 采取党员责任区、街巷长制、文明户评选、“信用+”、积分制、有偿使用等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日常管护。

推行“门前三包”,村“两委"组织制定“门前三包”环境标准,与农户签订责任书,悬挂责任牌,明确管护主体、责任区域、包干内容、管理责任,定期组织考评,发动农民共同维护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组织受益者认领,对村内小微公园、图书室、活动室等设施,鼓励受益农民自愿组建管护团队,明确管护义务与责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设施管护。对于入街入户的建设项目,由受益农户共同管护。在村务公开栏内设立公示专栏,公示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方式、管护费用及经费来源,接受农民监督。

组建使用者协会,由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组织使用农户负责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

设立公益性管护岗位,对村庄公共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设施管护等领域公益性岗位,优先从低收入农户中聘请管护员,负责日常巡查、小修、保洁等管护工作。

第二十九条 “两委”在村务公开栏内设立公示专栏,公示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方式、管护费用及经费来源,接受农民监督。

第六章 强化农民参与保障

第三十条 各部门要将组织农民参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提高组织动员农民能力,保障农民参与权益。

县乡村振兴局牵头以县为单位组织编制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权责清单,明确农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的权利和责任。

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各乡村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乡村建设“一线总指挥”,村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广泛发动农民群众清洁村庄公共环境和庭院环境。

第三十一条 推进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落实,及时向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相关情况。

第三十二条 建立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技能培训机制。加强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理念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乡村建设工匠、土专家等本土人才,提高乡镇干部、村党组织书记等组织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能力。

第三十三条 创新乡村建设政府投入机制。通过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由“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对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招投标法和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的有关要求,可以不进行招标;对农民投资投劳项目,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推进建设。

第三十四条 建立乡村建设辅导制度。通过选派、招聘、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规划、建筑、景观、文化艺术、乡村治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员,下乡进村开展陪伴式规划、设计和建设,指导村庄规划编制、项目实施。

各行业部门按职责分工,指导村级规范开展乡村建设相关项目实施。

第三十五条 加强考核评估。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作为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纳入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定期调查评估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情况,将项目实施前农民对乡村建设政策和参与方式的知晓率,项目实施中农民以投工投劳、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参加建设的参与率,项目实施后农民对项目质量和建设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作为项目批准立项、奖补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的重要指标,原则上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应分别达到80%以上。

健全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渠道,公开举报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置有关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投诉、建议。

第三十六条 深入总结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经验,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重视发挥乡村“邻里效应”,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带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

广泛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等群众性建设活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

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的重要内容,纳入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创建和美丽庭院评选范畴,选树一批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先进村、示范户,以此引导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由乡村振兴局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