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麻阳苗族自治县统计局

2008328

2007年,是我县一年经济发展较快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我省继续推进湘西地区开发以及县庆20周年筹备等宝贵机遇,狠抓“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致力构建和谐麻阳,全县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

一、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9.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65亿元,增长7 %,第二产业5.00  亿元,增长21.0 %,第三产业7.86 亿元,增长10.4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达到5763元,增长11.6 %。三次产业结构为34.1:25.6:40.3,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不变,第二产业提高了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1.2个百分点。

1    20032007年县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物价呈上涨趋势2007年,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县市场物价上涨较快。根据对全年价格的跟踪监测,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达到105.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为近几年来我县物价涨幅最快的一年。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7,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0.97万户,比上年增长0.4%,从业人员2.73万人,增长3.0%,完成产值(收入)19.01亿元,增长20.3%,实现增加值7.92亿元,增长16.5%,占全县GDP总量份额由上年的42.1%提高到42.8%,非公有制经济已有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劳动就业取得一定成效。2007年,我县进一步加大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88,城镇零家庭就业52, 年末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19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在岗职工1.17万人,增长2.6%,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5%以内。全县单位从业人员取得劳动报酬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99亿元,增长25.9%,年人均报酬达到13860元,增长19.8%

八件实事落到实处。全县8件实事19个考核项目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其中7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2007,全年建成县到乡水泥路20公里,建成乡到村水泥路164.4公里,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2个,实现了“乡乡能上网”,解决盲区听广播、看电视人口10789人,新建或改建标准化农家店25家,新建农村沼气池500口,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4万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设改为货币补贴的形式已全部发放到位,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7所,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所,城市低保资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规定百分之百发放到位,中小学生杂费免除率、计生奖励扶助金发放率均达到100%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2007年,全县各行政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持续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严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及时化解影响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全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高科技产业偏少,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财政实力不强,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物价涨幅过快,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7年,我县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7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其中:农业 6.94亿元,增长11.7 %,林业 0.17亿元,下降 46.4 %,牧业3.16 亿元,增长2.0 %,渔业0.21亿元,增长10.3 %,其它0.08亿元,增长4.5 %

2   2003-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主要农牧渔业产品取得丰收。除粮食、油料作物因产业结构调整总产量下降外,其它农牧渔业产品均比年有所增长。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0.8万吨,下降 13.1 %;油料作物产量1.3万吨,下降2.4%。瓜果总产量25.68万吨,增长19.3 %,其中,柑桔 20.61万吨,增长24.8%,蔬菜产量8.97万吨,增长2.2%,牲猪出栏20.39万头,增长3.0%,山羊出栏4.38万只,下降13.1%。家禽出笼333万羽,增长1.5%,水产品总量0.26万吨,增长5.7%

1 2003-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0.97

11.69

12.27

12.43

10.80

水果总产量

万吨

16.11

17.03

18.27

21.52

25.68

其中:柑桔

万吨

7.91

8.51

9.22

16.51

20.61

瓜果

万吨

4.12

4.13

4.40

4.69

4.74

蔬菜总产量

万吨

7.61

7.87

8.26

8.70

8.97

油菜总产量

万吨

0.61

0.81

0.83

0.82

0.78

花生总产量

万吨

0.51

0.52

0.52

0.52

0.53

肉类总产量

万吨

1.94

2.07

2.17

2.26

2.27

牲猪出栏

万头

18.00

18.80

19.50

19.80

20.39

山羊出栏

万只

5.00

5.20

5.31

5.04

4.38

家禽出笼

万羽

300

312

325

328

333

水产品总量

万吨

0.22

0.23

0.24

0.25

0.26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壮大支柱产业,集约高效农业正在逐步形成。2007,全县三大支柱产业农业产值达到7.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2.9%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成就。2007年,全县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为指导,抓基础、兴产业、促和谐,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共投入资金1.37亿元,重点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修建改造,全县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扶贫工作取得较大成效。2007年我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贫困山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实施扶贫项目82个,投入资金(含群众自筹) 1123万元,使 1500多人摆脱了贫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高位运行。2007年我县以新型工业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全县工业生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4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9.60亿元,增长36.5%,实现工业增加值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规模工业3.41亿元,增长29.8%

3    2003-2007年工业总产值(亿元)

4      2003-2007年工业增加值(亿元)

    主要工业品产量继续增加。2007年全县完成发电量17224万千瓦时,增长68.9%,饮料酒3567吨,增长2.3%,铜精矿1775吨,下降7.9%,碳素钢3526吨,增长4.1%,铁合金7696吨,增长8.4%

2    2003-200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发电量

万千瓦时

10289

9164

8817

10197

17224

铜精矿

万吨

2027

1440

1340

1927

1775

饮料酒

万吨

3009

3132

3326

3487

3567

钢 材

万吨

9358

3158

3492

3397

3526

铁合金

万吨

3386

4251

4959

5412

7696

亿块

145

146

140

143

159

胶合板

立方米

-

-

1658

2546

4184

包装箱

万个

-

-

211

235

297

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盈利1515万元,比上年增长101.5%,累计亏损91万元,比上年减亏31万元,上缴税金3040万元,增长1.7倍,实现利润1424万元,增长1.3倍。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7年全县建筑企业总产值达到0.87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实现增加值0.37亿元,增长7.0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2007年,我县进一步加大引资力度,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以县庆项目为重点,全力投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施工项目达36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4亿元,增长51.0 %。其中,基本建设2.40 亿元,增长1.3 %,更新改造 3.04 亿元,增长1.5倍,新增固定资产 4.32亿元,增长50.0 %

5    2003-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2007年我县继续加大对县乡公路的改造,全县客货运力大大增强。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含村级公路)达到1103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149 辆,货运周转量1188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5%,客运周转量13606万人公里,增长16.1 %

邮政事业迅速发展。2007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682  万元,增长15.4 %,年末固定电话达到 3.88 万户,增长11.8 %,移动电话 4.56万户,增长9.1 %,互联网用户4235户,比上年增加385户。

六、商业和旅游

国内贸易持续增长。2007年全县完成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其中,批零贸易业6.84亿元,增长17.7 %,餐饮业0.61亿元,增长15.1 %,全县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

6 2003-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对外贸易形势趋好2007年全县完成出口交货值 9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2 %,直接出口 8.8 万美元,增长6 .0%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07年全县引进项目15 个,合同引进县外资金7.91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99亿元,增长62.5 %

旅游业逐步发展。2007年全县接待县外旅游人数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0 %。实现旅游收入390 万元,增长21.9 %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7923万元,增长24.6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526万元,增长18 %,财政总支出40965万元,增长30.2 %

7   2003-2007年财政总收入(万元)

金融运行秩序良好。2007年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13.74亿元,增长16.9 %,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1.26亿元,增长17.0 %。各项贷款余额8.78亿元,增长17.4 %。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县保险业务收入3211万元,增长11.8 %。保险业务支出1387万元,增长13.2 %,为我县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我县大力推进“科技兴县”,狠抓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科技知识的普及。全县实施科研项目21 个,转化科技成果3项,取得较好地成效。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末全县有职业学校2 所,在校学生917人,教职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普通中学25 所,在校学生19967人,其中,初中23所,在校学生14227人,教职工1297人,其中,专任教师1157人,初中857人。普通小学158所,在校学生25745人,教职工1414人,其中,专任教师1364人,特教学校1所,在校学生76人,专任教师2人,幼儿园(含民办) 14所,入园儿童2855,幼师131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  %,初中入学率为79.2 %,高中升学率为87.3 %2007年全县考入本科428人,专科692人,高考录取率达到62.5%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2007年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群众业余表演队50 多个,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户)70余家。艺术创作取得优异成绩。歌曲《清水江上侗歌飞》、花灯歌舞《俏花扇》、舞蹈《闹花灯》分别获得全国、省有关部门颁发特等奖、编导奖、最受欢迎奖。在参加全市“金旋律”选拔赛中,我县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8个。全县举办各类文化展览3次,组织文化下乡135次,发放资料5000多份。丰富了全县人民精神生活。

广播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末全县电视覆盖率达到95.0  %,广播覆盖率达到36.0 %,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万多。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末全县各类医疗机构达到32个,农村卫生室332 个,拥有床位823 张,每千人拥有卫生床位2.17  张,卫生技术人员84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3人。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疾病预防力度进一步增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7年,我县体育健儿在市以上举办的各项比赛中,获金牌12 枚、银牌18  枚、铜牌20  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人们体质大大增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0.87 万户,其中,农业户 9.18万户,非农业户1.69万户,总人口达到37.9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55万人,非农业人口4.36万人,男性人口19.65万人,女性人口18.26万人,性别比例为107.6,少数民族全年出生人口4501 人,出生率为11.9%死亡人口1468人,死亡率为3.9%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全县计划生育率为97.9% 。人口素质大有提高,长寿老人不断增多,2007年我县被中国老年学会命为“全国长寿之乡”。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7,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6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1884元,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720元,增长12.4%,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857元,增长10.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2970,比上年增加409元。

8   2003-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末全县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到21400人,农村参保人数4500人,劳务输出参保人数1110人;职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4381人。全县基本实现养老金的足额发放,促进了社会稳定。

十一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县投入环保资金245万元,对3个工业污染项目进行了整治,取得较好效果。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1.85%,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8.1%。森林覆盖率达到56.5%,安全饮用普及率达到40%以上,GDP综合能耗为1.26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城区大气质量完全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好转。2007年,我县狠抓安全生产,生产事故大幅减少。全县各类事故死亡11人,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死亡人数为0.56人,全民安全生产意识逐步增强。

注:1公报中的GDP、增加值、总产值等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