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落实“五新四城”战略,加快建设“一县三地”,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谋篇布局,立足板栗树乡实际,奋力践行“基础稳乡、生态立乡、产业富乡、科教兴乡”发展目标,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及重点工作项目等

1.突出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深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实施农田产能提升工程,全面完成8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积极争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进冰糖橙、黄桃、肉牛、吊瓜、八月瓜、粽叶、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产业培育提升。推进农旅文旅结合发展。立足八斗山、老溪、明媚溪、古栈道、天然溶洞等生态资源优势,挖掘武术、舞龙、花灯戏等传统文化底蕴,以绿色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民俗活动为载体,以高板、高枣公路提质升级为契机,“种”风景、“育”景点、“创”品牌,努力构建多点开花、多业融合产业发展新格局。

2.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和美湘村”建设,完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果,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板栗树村、大辽村为重点,先行先试,实施美丽示范建设工程,通过乡村文化和乡贤的力量,将村民自治、法治和德治融为一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实施农户增收共富工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重点推行农资集采、农产品统购统销、劳务服务等模式,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和转移就业,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3.狠抓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以集镇为中心,以农林水路、民生实事为重点,大抓狠抓特抓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启动集镇道路提质改造,对老街主街铺设沥青路面。对枣子喇、板栗树、冲天垅等村受灾水毁严重的路段进行整修,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全面完成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装机试运行,争取实施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暨乡村公园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牛屎洞水库灌区建设工程、凉水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牛屎洞水库卧管及外坝口进行整修,将两支号水库列入2025年病险水库维修项目,综合治理一批小型山塘。争取实施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进一步夯实林业基层根基。

4.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突出就业优先,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困难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人以上。巩固拓展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成果,关心支持青年事业发展。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稳步提高低保标准保障水平。加大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关爱帮扶,提升退役军人管理服务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提升“一老一小”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挖掘武术、舞龙、花灯戏等传统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5.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底线思维,注重从源头上防范风险、从本质上保障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全面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深入推行“八项机制”,紧盯道路交通、消防燃气、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努力实现“三坚决两确保”目标。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科学防范和处置山洪、地质灾害、干旱、森林火灾,加强监测预警、巡查排险、转移避险,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水平。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坚定不移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互联网+基层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持续加大对涉电诈等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践行“四下基层”,推进领导干部下访和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化“三源共治”,推动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