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乡2021年工作计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大力实施“生态立乡、农业稳乡、旅游活乡、产业兴乡”战略,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特色新集镇、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文昌阁”的目标,坚持实干苦干巧干,持续保持全乡经济良好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抓紧抓实疫情常态化防控,全方位提振经济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积极主动作为,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守好关键环节重要卡口,加强对重点地区来乡人员的跟踪服务,落实特殊场所管理和重点人群管控措施。提升排查能力,快速识别和精准管控各类风险源、薄弱点。提升各村精细化防控水平,引导村民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审慎稳妥抓好学校疫情防控,确保校园绝对安全。
(二)举全乡之力攻坚拔寨,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盯实脱贫攻坚目标。对照户脱贫“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全县脱贫摘帽工作要求,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扎实做好整改和落实,实现全乡脱贫目标,顺利通过脱贫考核评估验收。
落实脱贫攻坚保障。进一步建立完善扶贫项目库,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最大限度地享受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全乡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电水利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全民获得感和满意度。对标对表为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做好后续帮扶工作。
压实脱贫攻坚责任。继续实行书记、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扶贫专干具体抓的工作体制。全乡9位党政领导各负责一个村,组建以联村领导、驻村干部、扶贫工作队、村干部为成员的村级脱贫攻坚工作组,压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村扶贫工作队、各级干部目标责任考评的重要依据。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精准扶贫脱贫、谋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做优品牌农业。依托扶贫产业项目,结合乡域实际,因村施策,着力抓好罗家冲村富硒刺葡萄、西皮溪村红心猕猴桃、黄土坡、文昌新村柑橘等本土特色产业,创新拓展产业销售渠道。加大光伏产业、水稻以及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动员全乡群众因地施策,打造富有特色的农业。
做活现代服务业。严格遵循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继续依托“十三五”乡域交通发展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环西晃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在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等方面招商引资,为促进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四)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兴旺发展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坚持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转变,打造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全面落实“厕所革命”,抓好乡村振兴,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抓好森林防火、公益林管护、防汛抗旱、动物防疫、农资管理等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广大群众向上向善,尊老爱幼,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加强基层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定期举办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的文明素养;提倡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健身设施的利用效率,增强全民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推进“八五”普法,深化农村普法教育。充分发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协商解决矛盾纠纷,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适时推行红白喜事理事会管理制度,规范烟花爆竹燃放,深入开展文明乡、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
(五)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扎实推动民生工程。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认真抓好省、市、县民生工程的实施。重点实施好建设类民生工程,严格工程质量和进度要求,注重工程建后管护。加强就业服务工作,确保新增就业人员100人以上。公平、公正、公开落实城乡低保评定工作,实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扎实做好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贫困残疾人救助等保障类民生工程,使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着力繁荣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支持力度,强化控辍保学措施,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营造重教厚教优教的浓厚氛围。继续提升计生工作服务水平,巩固计生工作成果,确保市、县先进水平不掉位。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抓好统一战线、拥军优属、民族宗教、劳动保障、库区移民、救灾救济、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老龄和慈善事业等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做好综治信访维稳、扫黑除恶、全民禁毒工作,加强重复信访问题化解,有效减少信访积案。推动乡社工站建设,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加强交通秩序管理,紧紧围绕“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的目标,突出管控重点。加强“河长制”“路长制”工作,加大文明交通劝导力度,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持续加大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整治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全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