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我镇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识聚力、开拓进取,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总抓手,以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为主题,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整治人居环境,实现产业兴镇、交通强镇、创新活镇、生态立镇,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尧市而努力奋斗。

(一)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水平,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县委工作要求落实有效。二是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进一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工作质量成效,着力推进“党建带群建、联户全覆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民主化推进”共建共享共治基层管理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二)打造特色产业强镇。借助芷铜高速和岩拖公路推进尧市镇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吸引投资、技术、人才,破解农村发展瓶颈。一是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巩固提升现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计划引进龙头企业种植黄精等中药材达5000亩以上。二是发展生态康养旅游。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依托兰山洞水库、蛇皮山、下寨、小江古村等资源,以“生态康养”为基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依托芷铜高速出口处的交通区位优势,以“休闲观光”为基调,大力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三是培育电商物流基地。在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扎实做好乡村站点建设的基础上,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模式,试图建设县级物流仓储分拨中心,促使上山区群众“农货出山”,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纵深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为出发点,探索独具苗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二是抓实人居环境提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加大农村公厕、户厕建管力度,实施尧市镇无害化水冲式公厕全覆盖建设,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大“河长制”、“林长制”等工作落实力度,以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为基础统领后续开发。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三是积极引导乡风文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渠道,深入宣传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增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坚持交通先行,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完善尧市镇区域交通网络,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抗旱电表,做好应急预案。结合投资3.41亿元的大唐华银风力发电项目,统筹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强化供电网络能源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物流产业网建设,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宽带乡村”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家庭宽带和4G网络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集镇和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并逐步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二是加大文化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本土少数民族元素,实行“传承+发展+运用”的发展模式,加大对小江古村落保护力度,加强对古居、古树、古井、匾额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利用。突出农村旅游文化和传统戏剧文化特色,深入推动尧市文化挖掘和传承。

(五)民生改善不停步。一是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继续抓实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逐步实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全面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落实各项健康扶贫政策。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做好疾病预防和新冠病毒肺炎等传染病防控。三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切实抓好救灾救济及弱势群体救助工作,救灾救济补助金、惠农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逐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特殊人群基本生活。四是加强社会治理。全面抓好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坚持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强化网络舆情监管。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及时有效、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安全工作力度,努力探索、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发挥群众主体意识,发挥监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