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2020年6月16日

2020年来,县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全力做好粮食生产、禁捕退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资监管、农村改革、品牌建设、农业项目实施等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上半年,全县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8.35亿元,同比增长2.5%。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1.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落实粮食生产计划。截至目前,完成粮食总播面30.38万亩,其中水稻21.38万亩(早稻400亩、中稻21.34万亩)、旱粮种植9万亩(玉米5.1万亩、薯类3.4万亩、其他杂粮0.5万亩)。二是加快生猪产能恢复。目前在建规模生猪养殖场8个,建成后可增加产能32350头。开展“养猪产业精准扶贫项目”,计划投资8亿元。截至目前生猪存栏数23380头,能繁母猪数2381头,生猪存栏量比2019年底增长63.7%;三是积极指导疫病防控,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截止到6月1日,共消毒家畜家禽养殖场5699场次,消毒面积895.46万平方米。家禽累计禽流感疫苗免疫157.67万羽。四是积极抓好蔬菜生产。蔬菜累计种植面积4.9万亩,香、西瓜种植面积4.7万亩,种植面积与去年持平;五是加强物资储备调运。春耕备耕期间完成调运调剂水稻种子16.2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3.1万公斤;调运储备化肥1.68万吨,农药83余吨,储备地膜92吨。六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25万亩,项目建设进度为98%,已进入工程扫尾阶段。计划本月中旬开展竣工验收。

2.开展耕地抛荒治理。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严禁耕地抛荒加强粮食生产的通告》(麻政发﹝2020﹞3号),明确了耕地流转、抛荒复种、更改用地性质等权责关系,教育引导群众守住“底线”。同时,3-5月全面开展了耕地抛荒专项整治行动,实行一周一报告,建立耕地抛荒台账,将于6月底前全面整治到位。截至目前,我县调查核实耕地抛荒1230.25亩,已恢复旱改水796.38亩,完成耕地抛荒治理929.56亩、占抛荒面积的75.56%

3.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全县柑橘种植面积38.5 万亩,桃 3.7 万亩,李0.6 万亩,刺葡萄1.2 万亩,猕猴桃2.1 万亩,其他 2.1万亩。大力发展一县一特,积极推进柑橘品改,全年力争完成1.5万亩,建好柑橘标准化基地6个,培育无毒苗木20万株,在柑橘主产区建立100亩以上的柑橘标准示范园20个,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努力打造省级高标准示范园区。

4.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县51家种粮大户流转土地2万多亩,42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面积3万多亩,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机耕机收综合农机化率达68.8%。

5.深入开展禁捕退捕工作。从4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止,在锦江河流域麻阳段及其支流水域范围内实行禁渔期全面禁渔,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重点对高村镇、兰村乡、兰里镇锦江河段进行了“地毯式”执法,截至目前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先后开展集中执法6次、突击执法11次,收缴地笼621个、跳网18个、小迷阵9个、破坏草皮32处、没收放生渔获物500余公斤,立案4起、移交公安3起,教育渔民群众170余人次,网箱养鱼实现全面退养。同时,对全县专业渔民身份先后进行了二轮调查确认,以确保在6月30日前持证专业渔民全面退捕上岸,2021年1月1日0时起全县天然水域全面禁捕。

6.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根据《2020年全省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新)建工作方案》,省农业农村厅给我县分配的改厕任务是1900户,今年我县的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新)建任务1900户,并将此项工作纳入2020年省级重点民生实事绩效考核指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麻阳苗族自治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我局安排专人负责“厕所革命”推进组,组织制定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和《厕所革命实施手册》,并通过宣传手册、乡村宣传栏、横幅等开展“厕所革命”行动宣传,并按照“因地制宜、便利耐用、惠民实用”的基本原则,主攻旱厕拆除改造,自宣传以来,迅速启动了美丽乡村与农村人居环境创建村示范村“厕所革命”工作,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展整村推进。截至目前,已完成改(新)建农村户厕255座,完成全年任务的13.42%。

7.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一是全面开展了全县各村2018年度以来三资情况清查工作,完成了各集体经济组织银行独立开户,做好了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落实了集体经济组织阵地建设,实现了组织挂牌、制度上墙,股权证到户。二是全面开展经营权证书纠错扫尾工作,开始电子档案信息入库,并着手落实经营权信息平台网络挂接电子政务外网的工作。三是着力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二、存在的问题

1.稳定粮食生产难度加大。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农村劳动工资不断上涨,造成种粮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二是耕地拋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下,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耕地抛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三是病虫害影响粮食生产。草地贪夜蛾、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时有发生,影响粮食产量。

2.恢复生猪产能面临挑战。一是非洲猪瘟防控压力依然存在。非洲猪瘟防控内外形势复杂,尚未研发出有效疫苗,非洲猪瘟依然存在风险。二是种猪仔猪调配难度较大。全国不同程度存在生猪存栏数量少的问题,特别是能繁母猪数量少,产能严重不足,种猪和仔猪供应严重紧缺,填栏补栏难度比较大。三是规模猪场建设受到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招商投资受到限制,猪场建设工程和生猪扶养进程受阻。

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影响。我县农民工的主要就业渠道在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受疫情影响最大,复工后订单减少,农民工面临年收入减少的局面。二是经营性收入增长受到影响。畜禽养殖户、果蔬种植户、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较同期有所下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着力稳定粮食生产。一是巩固“两区”划定成果,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全县21万亩永久性基本农田红线的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二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保障绿色农产品供给。重点发展优质稻,优化区域布局,推行规模化种植,全县发展优质稻15万亩以上,其中高档优质稻5.5万亩。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升级。大力推动经营模式、生产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不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提升粮食生产服务水平。加强监控,严把粮食质量安全关。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落实土壤改良措施,创建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积极种田。五是优化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积极发展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推广稻鱼、稻虾、稻油、稻菜等“水稻﹢”综合种养模式,拓宽增产增收途径。六是补齐粮食生产短板,增强粮食产业发展内生动能。加大资金投入、政策宣传支持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和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特色粮食品牌。

2.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提升麻阳冰糖橙产业发展水平,抓好以锦红、锦绣冰糖橙为主的柑橘提质升级工程,优质果品率达到85%以上,柑橘产值达到25亿元。二是积极推进经作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促进优质特色水果、中药材、蔬菜等产业蓬勃发展,建设4000亩黄桃和红心猕猴桃等小水果示范基地,建好中药材基地1500亩,提质巩固3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创建200亩蔬菜标准示范基地。

3.着力恢复生猪产能。一是加快落实扶持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国家、省生猪生产扶持政策措施,加强部门协调,共同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场到户。二是强力推进生猪规模养殖。推动和完善“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加快生猪规模养殖场新建和改扩建工程进度,争取尽快形成新产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构建生猪全产业链。三是持续抓好动物疫病防控。持续加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通过实施强制免疫、强化检疫监管、加强疫情监测、严格疫情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4.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帮扶力度。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战略工程和富民乡村产业,优化帮扶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优先安排受疫情影响的贫困户、带贫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施新的产业扶贫项目。引导无法外出务工、且有条件的贫困户利用自有土地发展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短平快”项目,实现稳定增收。二是积极促进农产品销售。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大力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菜篮子”工程,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种养基地,积极组织参加各类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当前要着力解决因疫情影响蔬菜、禽类等产品销售困难,确保农民不减收。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稳定农民工就业,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5.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抓紧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建设。二是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确保10月底前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推进试点任务。三是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压实县乡两级宅基地管理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宅基地综合管理机制,指导乡镇政府建立宅基地和农房联审、联批、联合执法的管理机制。四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继续实施精准弹性最低价收购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全面推进“先检后收”收购方式,做好改革后以属地为主的粮食收储工作。五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到2020年底,全县基本建立以乡村供销(基层)社为重点的新型组织体系,乡镇供销(基层)社全覆盖,村级供销(基层)社整体覆盖率达80%;县乡村全面建立惠农综合服务平台,60%的乡镇建立农合会,基本实现县、乡、村“三级贯通”,逐步实现供销服务到村到户,打造麻阳特色品牌。六是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组建步伐。确保麻阳农业行政执法尽快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