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世代居住着苗、汉、土家、侗、瑶等兄弟民族,其中以苗族为主。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先民在远古时期,曾居住黄河流域,其首领蚩尤领导的部落联盟和黄帝领导的部落联盟经过涿鹿之战,被战败后,被迫迁移江淮,逐渐流入洞庭彭蠡区域。秦汉时期,大部苗族由于战争迁居湘、鄂、川、黔毗连地区的武陵郡。苗族先民开始定居麻阳。元明清初,麻阳苗民又开始大量向贵州省江口县、松桃县和重庆市秀山县以及湖南省湘西凤凰县腊尔山地区迁移。部分留下来的苗民,在与汉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逐渐实现融合,人们普遍使用汉语,风俗基本相通,使麻阳成为“熟苗”区。历史上,麻阳苗族分布较广,南北朝时,苗人自称“歹熊”、“歹鬻”,也称“仡僖”,“仡卡”,居锦江、尧里河沿岸。陈天嘉三年(562),频往背离锦江、尧里河水的非流域散迁,“依山而居,聚户为寨”、“好五色衣,织绩木皮,染草以成”。宋到明代,相继有滕、段、满、刘、田、张、陈、李、郑、王、周、曾、莫、欧、谭、胡、杨、唐、傅、孙等姓迁入,与“歹熊”、“歹鬻”之后裔的吴、龙、廖、石、麻、文、龚、蒲、向、舒、皮、马、曹等苗姓通婚,瓜瓞绵绵,苗疆拓展。当时,麻阳苗寨25个,较大的17个,即张家堡、龙旺、牛天、板车、铜信溪、曹家、田家冲、龙头垅、横土、新田、新风坳、羊角、中寨、杨家、谭家、龙坪、垄头苗寨。清光绪年间,苗寨174个,苗人分布广。

据公安人口统计年报,2024年全县年末总户数12.76万户,年末户籍总人口38.94万人,其中男性20.45万人,女性18.49万人,总人口中城镇人口8.12万人。2024年末常住人口27.7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18万人,城镇化率51.06%。